2015年,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,全縣上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,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,綜合實力再上新水平,結構調整實現新進展,發展質量有了新提升,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。
一、綜合
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平穩增長。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0.13億元,同比增長10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51.98億元,增長2.9%;第二產業增加值128.57億元,增長11%;第三產業增加值139.58億元,增長11.6%。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9145元。
產業結構持續優化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上年的16.7:41.0:42.3演進為16.2:40.2:43.6。與上年比較,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.3個百分點,三次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優化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5.89%,拉動GDP增長5.59個百分點,對全縣GDP的貢獻率和拉動增長百分點在三次產業中均為最大。
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和拉動經濟增長百分點
2015年總量 (億元) | 2014年總量 (億元) | 2015年增量 (億元) | 增長貢獻率 (%) | 拉動增長百分點 (%) | |
地區生產總值 | 320.13 | 290.07 | 30.06 | 100 | 10 |
第一產業 | 51.98 | 48.42 | 3.56 | 11.84 | 1.18 |
第二產業 | 128.57 | 118.87 | 9.7 | 32.27 | 3.23 |
#工業 | #102.39 | #93.77 | #8.62 | #28.68 | #2.87 |
第三產業 | 139.58 | 122.78 | 16.8 | 55.89 | 5.59 |
二、農林牧漁業
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.39億元,增長3.43%,其中農業總產值59.9億元,增長3.90%。
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42.75千公頃,比上年增加0.4千公頃,其中夏糧種植面積61.62千公頃,秋糧種植面積81.13千公頃。全縣糧食總產量98.72萬噸,比上年增加0.16萬噸,增長0.16%,其中,夏糧34.87萬噸,夏糧畝產377公斤;秋糧63.85萬噸,秋糧畝產525公斤。全縣設施農業面積18.73千公頃。
全縣林木覆蓋總面積為65.58千公頃,林木覆蓋率為29.26%。
全縣生豬出欄47.06萬頭,牛出欄0.82萬頭,羊出欄14.8萬只,家禽出欄1804萬只,禽蛋總產量2.84萬噸。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17.71萬畝,水產品總產量5.76萬噸。
三、工業、建筑業和固定資產投資
工業生產緩中趨穩。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899.92億元,同比增長19%;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2.13億元,同比增長19.5%;利稅總額64.54億元,同比增長23.6%,其中,利潤總額36.88億元,同比增長22.4%。
重點企業支撐明顯。昌盛電氣、淮河化工、中再生等30戶重點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06.83億元,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23%。
高新技術產業貢獻較大。全縣高新技術企業81戶,累計實現產值221.26億元,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25%。
建筑業發展趨緩。全縣實現建筑業總產值85.16億元,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6.19億元,增長10.7%。
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。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28億元,增長26.1%。其中,第一產業投資10.43億元,第二產業投資202.5億元,第三產業投資115.05億元。全縣完成工業投資191.52億元,增長28.1%,其中技改投入63.28億元,增長101.8%。
四、交通、郵電、旅游
交通運輸業穩步提升。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6.63億元。城市萬人公交車擁有量4.35標臺。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100%。全縣公路貨運量1712.43萬噸,客運量1239.74萬人,港口貨物吞吐量988萬噸。年末等級公路通車里程2700.57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14.39公里。
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。全縣郵電業務總量3.63億元,其中電信業務收入3.17億元,郵政業務收入0.46億元。年末住宅電話用戶4.54萬戶,移動電話用戶48.9萬戶,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9.08萬戶。
旅游業全面發展。全縣共接待旅客558.3萬人次,旅游業總收入61.27億元。全縣共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4個,名勝風景區1個,星級飯店數7個,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062個。明祖陵村、陡山村獲批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,中澳樂博園、玉皇山生態園、鐵山寺外婆的家等8個農家樂榮獲首批“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”稱號。
五、內外貿易
消費品市場增勢穩定。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.06億元,增長12.1%。其中,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9.45億元,增長13.1%;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1.61億元,增長9.7%。
外資外貿出現回暖勢頭。全縣實現進出口總額2.49億美元,其中出口總額1.89億美元。全縣新批外資項目22個,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.17億美元。
六、財政、金融
財政收支增速平穩。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.98億元,增長13.7%,其中,稅收收入29.19億元,增長15.6%,稅收占比83.5%。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.52億元,增長22.1%。其中,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.29億元,下降12.3%;科教文衛事業支出13.81億元,增長4%;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.21億元,增長16%。
金融業穩步發展。年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14家,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19.42億元,增長0.21%,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30.75億元。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06.24億元,增長1.32%,其中短期貸款余額97.28億元,下降9.39%;中長期貸款100.8億元,增長9.92%。
七、教育、文化、衛生
教育事業全面發展。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總數117所,其中幼兒園49所。共有在校學生11.4萬人,其中: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9291人,職業高中在校學生8576人,小學在校學生54258人,幼兒園在校生21868人。學齡兒童入學率100%,小學畢業生入學率100%,初中畢業生入學率98.5%,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4.68%。全縣二本以上達線人數1404人。
文化事業持續發展。全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,圖書總藏量24萬冊(件);劇場、影劇院數5個;博物館6個,其中列入國家博物館序列2個;文化館1個,文化站19個。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6個;地下文物埋藏區7個。各類文藝團體43個,共舉辦各類文藝演出76場次。
衛生事業發展迅速。年末共有衛生機構334個,其中醫院8個,衛生院20個;全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3125張,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553人,執業醫師1515人;全年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%,嬰兒死亡率1.4‰,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.87‰;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%。
八、科技、生態環保
科技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。全縣年末科研機構數112個,較上年增加30個;年末科研人員963人,比上年增加94人;全縣專利申請受理量1911項,授權量1205項,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138項。新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,累計29家;累計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3個。
生態建設成效明顯。截至2015年末,全縣共劃定12塊合計729平方公里生態紅線區域,占全縣總面積的29.2%。城市水域功能水質達標率100%,Ⅲ類及以上地表水比例95%;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2.99千克/萬元,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0.86千克/萬元,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天數295天,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5.9分。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建設技術評估。
九、人口、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
人口增長相對平穩。全縣年末總戶數21.62萬戶,戶籍總人口80.25萬人,性別比為104.44:100。年末常住人口數65.25萬人,其中城鎮人口32.88萬人,農村人口32.37萬人,城鎮化率為50.39%,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1.17‰,人口死亡率為7.53‰,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.64‰。
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。全縣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7元,其中: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9元,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95元。居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,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8.5平方米,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2.0平方米。城鎮住房成套比例90.2%,農村住房成套比例32.38%。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.2,恩格爾系數為31.9%。
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穩步發展。全縣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5.1萬人,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97.96%;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8.8萬人,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97.2%;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為55.2萬人,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%。
全縣共新增城鎮就業7708人,再就業3871人,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293人,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3679人。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240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2.08%;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7.1萬人,失業保險覆蓋面96%。
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39個,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432張,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98%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5026人,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343人。
注:地區生產總值、三次產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,為實際增長速度;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,按現價計算,為名義增長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