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24年以來,河橋鎮持續抓好垃圾分類這件“關鍵小事”,以“垃圾入桶”“垃圾分類”為重要節點,探索出垃圾分類“循序漸進”四階段工作法,包括配、入、規、分四個階段,“配”即配套設施,“入”即垃圾入桶,“規”即制度規范、“分”即垃圾分類。該工作法的實施為垃圾分類工作指明方向、提供邏輯遵循,并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。
完善配套設施,筑牢分類根基。“配”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開端,河橋鎮在此階段已取得顯著成果。在人力配備上,組建一支專業隊伍,涵蓋50余名網格員,200余名生活垃圾治理專人與垃圾分類保潔員,明確分工、責任到人。同時完善工作責任網絡機制,主體負責人、村(社區)負責人、垃圾分類聯絡員和桶邊督導員協同合作。物力方面,全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,建成2個垃圾轉運站,配備4580個標識規范的垃圾桶、14輛運輸車輛,還設置11處宣傳欄與50余處公益廣告牌。隨著這些設施的到位,一套完整的“投放垃圾——專人處理監督——轉運車拖運——中轉站接收”分類處置模式逐步形成,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,營造出濃厚的環保氛圍。
聚焦垃圾入桶,培養基礎習慣。河橋鎮當前正全力攻堅“入”階段,即優先解決垃圾入桶問題。通過建立“鎮交辦——村(社區)負責”的工作機制,鎮村聯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,形成“一村一周一看”的長效管理模式。村兩委每年下村組指導垃圾入桶工作達520余次,相關工作總結50余次,有效減少垃圾亂丟現象,人居環境大幅改善。此外,還充分發揮黨群力量,黨員干部下沉基層,及時掌握垃圾入桶情況并督促整改;鼓勵群眾相互監督,激發群眾主動參與、自我管理的積極性,推動群眾養成“不亂丟垃圾”的好習慣。
探索制度規范,強化分類要求。“規”是從“垃圾入桶”邁向“垃圾分類”的過渡階段。河橋鎮積極探索,根據江蘇省相關工作要求,完善垃圾分類工作細則,讓各項工作有章可循。部分村(社區)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制度,群眾可通過參與分類獲取積分并兌換相應物品,極大提高參與積極性。同時,制定村民公約并加強宣傳,提升群眾對規范要求的知曉度,推動制度要求逐漸內化為群眾的道德自覺,從根本上規范環保行為。
明確分類目標,由淺入深推進。“分”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最終階段,河橋鎮制定清晰的目標定位。淺層次目標是借助垃圾分類分揀專員或智能設備,實現多數人做好分類,少數人在協助下完成分類;深層次目標則是形成全社會人人積極參與的垃圾分類氛圍。鑒于深層次目標難以一步達成,河橋鎮結合實際,在完成“配套設施”、有序推進“垃圾入桶”工作的基礎上,正朝著“制度規范”階段邁進,努力先實現淺層次目標,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更具科學性與可行性。(田太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