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河橋鎮圍繞強引領、促融合、聚民生三大關鍵領域,精準施策,多點發力,凝聚起敢為善為的奮斗力量,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邁出堅實步伐,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氣象。
強引領,凝聚敢為善為奮斗之基,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,扎實推動黨紀學習教育,大力實施黨員干部培訓輪訓,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12次,講授專題黨課43場次,組織開展專題輔導會、實境課堂等196場次,引導黨員干部在常學常新、常悟常進、常修常為中堅定理想信念。堅持在一線實踐中淬煉黨員干部,在除雪破冰、防汛搶險一線,鎮村300余名黨員干部沖鋒在前、勇挑重擔,錘煉了一批不怕苦、不畏難的河橋“尖兵”。強化流動黨員雙向共管,引導200余名黨員向流入地報到,實現流動黨員“流而不失”。抓實村干部隊伍建設,調整2名村黨組織書記,組織10名村干部進行學歷提升,儲備24名村后備干部,下好換屆儲備“先手棋”。
促融合,提振鄉村振興發展之勢。錨定產業帶動,打造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仇集小磨麻油為統領,仇集黃牛肉、臨淮翠冠梨相依托的品牌矩陣,2024年全鎮村(社區)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785.92萬元,同比增長30.6%,11個村(社區)全部達超百萬元。對接農商行、中國銀行等10余家金融機構,開展“政企銀保”活動,為農戶、企業搭建金融服務平臺,依托平臺推銷河橋農特產品,雙方形成有效互動。與南師大、南外等學校開展聯建共建,借助外部優勢資源,拓寬人才項目、振興發展路徑,收集人才信息18條,成功完成圖域科技等2個人才項目簽約、1個項目開工。
聚民生,回應基層治理群眾之盼,積極調動黨員中心戶、“五老”、網格員的資源優勢和服務力量,收集民生福祉、鎮區建設等群眾需求110條,實施23個實事項目,打造331省道休閑小公園,將13處街頭巷尾“邊角料”變成了方寸之間的“小美好”。深入實施“雙所長”接待、成立“老沈調解工作室”,通過所長說法、部門說規、賢達說理,調處矛盾糾紛320余件,探索推行公檢法司庭前調解,成功解決黃龍村水源地拆遷、朱劉村土地承包等歷史遺留問題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“一婦一特”等特殊群體,充分利用演法村暖心驛站、河橋社區老干部工作室等服務平臺,開展惠民活動190余場,服務群眾3500人次,邀請高校志愿者開展暑期支教、橋心關愛等活動,服務留守山娃86人。投入50萬元增設殘疾人之家外貿業務生產車間,幫助26名殘疾患者就業增收,幸福村嘉禾殘疾人之家獲評省級綜合示范點,全縣首創。(高雅)